找到相关内容1148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缘起性空,佛法纲宗

    去另觅菩提觉道。恰如寻求兔角一样。兔角不可得,此菩提觉道也不可得。何以故?因为菩提觉道即是不离空有的诸法实相。若离开俗谛有世间幻相一边。则空有圆融的中道实相也处着落。所以六祖说:“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”   佛法是谛论者,阐明真俗谛圆融之理,真谛明空,一法不立。俗谛谈有,万法宛尔。真如实相,双照。真谛离不开俗谛,俗谛也离不开真谛。即所谓空有不二是也。二者如何融通?即建立在缘起性空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75343234.html
  • 三论宗八不中道说

    俗之中道实相。  二者,不常不断,断常是之见,今言不常不断者是破见而表中道。因为外人执一切法生是常义,一切法灭是断义,而不知因缘生灭。今明因果是依因缘而起的假名,不可说定是常定是断。即是随世俗谛...  三者,不一不异。“一异”也是之见,有人言因果是一体,也有人言因果是异体。此人皆是不识因果相待的道理。因是果之因,果是因之果。但因非是果,果亦非是因,因果相即相待而成,今明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,从...

    理 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0946695.html
  • 《阿含经》的中观见

    比丘!于世有,出家者不得亲近。何为耶?一、于诸欲欣爱、贪着为事,乃下劣、卑贱凡夫所行,而非圣贤,无义相应也。、自以烦苦为事,乃苦而非贤圣,无义相应也。诸比丘!如来舍此,以现等觉中道,为资...现等觉,资眼生、智生、寂静生、证智、等觉、涅盘之中道也。  在佛陀的这段开示中,已标出整个佛法的核心见解及实践的原则,试分析如下:  一、中道是来自舍离;只要舍离,自然就处在中道上。  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3347821.html
  • 原始佛教的中道思想

    、去来、一异、常断的边戏论中打转,所以对于中道的原理,总是难于接受━━也不容易了解。佛陀有见于众生执此执彼,沉沦流转于的戏论中,不能解脱出来,不得不提出远离的中道,使众生认清一切万法的究竟真理,作为步入涅槃解脱的先声。   佛陀时代所说的中道意义,与普通人或外道所说的中道意义并不相同。普通人或外道认为:中道就是不偏的意思。亦即认为离开的中央、中庸、中间的中,就是中道,而佛陀所说的...

    远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2948235.html
  • “有无”初探 ──以《阿含经》、《中论》为主

      “有无”初探 ──以《阿含经》、《中论》为主   香光尼众佛学院教师 见恺法师   “中道”是佛法的中心思想,遮止有无的中道表现是《阿含经》以来的传统,但“有无”的意义、观察的角度,从《阿...亦离无。”从龙树引证杂阿含《佛化迦旃延》劝舍有无来看,遮止有无的中道表现,是《阿含经》以来的传统。而有无的意义、观察的角度,从《阿含经》到龙树的《中论》,其间是否产生变化?各有何特色?笔者认为透过...

    见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5048730.html
  • 略述《入中论》菩萨三因

    悲谓哀愍,行相体性如下说。无慧谓离有无等之慧。菩提心如法遍行经云:‘菩萨应由菩提心了达一切法,一切法与法界相等,新生无住一切法。由所知能知空故,皆遍了知,如自所了达法,愿诸有情皆能通达。菩萨所发此心,...为本,遍一切众生为大,凡事不顾念自己的安危,勇猛精进地救拔一切众生诸苦即大悲心。”其他上师对此的解释,或简或繁大体一如。  三因之的“无慧”,月称论师在其《自释》中解为:“无慧谓离有无等之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5555983.html
  • 略论三论宗的佛教思想

    其从俗入真拾凡取圣,为是义故,明初节谛义也。次第二重,明有无为世谛,不二为真谛者,明有无是,有是一边,无是一边,乃至常、无常,生死、涅佼,是故,所以为世谛;非真、非俗、非生死、非涅倓,不二中道为第一义谛也。次第三重,与不二为世谛,非非不二为第一义谛者,前明真、俗、生死、涅伎,是偏,故为世俗:非真、非俗、非生死、非涅伎,不二中道为第一义,此亦是。何者?是偏,不二是中,偏是一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4566829.html
  • 佛教罪福之说

    。断有则住无,破俗则著真,破无常则执常,破有则住空等等。舍一而存,皆在不能趣向中道。慧能大师曰:“不思恶不思善,则为上座之本来面目。”即是说若要明心见性,识心达本,见佛本源。必须两边皆舍之,入...去执着享福为乐,发心求道出离生死,远离罪福,即是依空舍福。  三、罪福俱舍  《百论》云:“福尚应舍何况罪”。即是说福能帮助我们成就道业都应舍而不应住,更何况罪是破坏道业损坏性命的,因此更加应当舍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1046854.html
  • 论佛教的中道思想

    直至成佛。因此,释尊在鹿野苑初为五比丘说法时即强调:“在诸欲中耽于欲乐者,乃下劣凡夫,为非圣无意义之事。虽然,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,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。离此之中道,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。”  于是,...,指出了一般人生活动的规律。”如来离于说中道,所谓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谓无明缘行……生缘老死,如是纯大苦聚集。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;谓无明灭则行灭……生灭则老死灭,如是纯大苦聚灭“(《杂含》...

    道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150603.html
  • 蕅益大师劝戒杀文

    杀彼生以养之?彼我皆无实,即是同体,何忍杀之!   、方便随缘止。观一切灵蠢无始以来,恒与我作父母、妻子、亲缘、眷属,随业改形,所以不识。若杀害之,是杀我之过去六亲也,安得不种种方便而救护之!   三、息分别止。若但观生空,悲心不炽,但观缘属,慈心未周。今直观蠢动含灵,皆有佛性,皆得作佛。无论大小升降,本觉平等,终无有。猪牙中现化佛,蛤蜊中现大士;毒蛇闻偈而转身证果,鹦鹉念佛而焚得舍利。...

    蕅益大师

    |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124481364.html